山东琴书是起源于山东菏泽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流行于山东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其演唱内容原为小曲联唱,故曾名“小曲子”。早期说唱琴书的主要演唱者,多是一手执板、一手敲扬琴的艺人,因此在民间又称为“打洋琴的”或“唱洋琴的”。“这支源于鲁西南的重要曲种,在1780年之前即已形成。后来农民进城市说书,艺人们自称该曲种为‘山东洋琴’、‘改良洋琴’、‘文明琴书’。1934年郑九如在天津电台播唱,定名为‘山东琴书’。”[1]山东琴书的演唱以唱腔为主说表为辅,运用当地的民间乐器伴奏,呈现出鲁西南的民间音调特色。本文探讨古筝对山东琴书的伴奏,以山东菏泽王振刚先生的演唱、胡化山先生的古筝伴奏为样本,对山东琴书的古筝伴奏进行研究,藉此揭示琴书演唱中古筝伴奏之方法、功能、特点。一、山东琴书的演唱与伴奏山东琴书原是鲁西南地区农民“携琴访友”自我娱乐的“庄稼耍”,最初仅由贫苦农民在里巷之间唱些小曲,以求糊口,后来渐受听众喜爱,演变成搭棚演唱、撂地说书的形式。山东琴书最初为联曲体结构,进入职业性演唱之后,因应说唱化的发展开始有所转变,注重了板腔的变化,逐渐过渡到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
原文下载:论山东琴书古筝伴奏之主要方法及功能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