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是一个外来乐器,很早就传入我国,主要作为伴奏乐器流传。在上世纪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抗美援朝时期,作为我军文艺工作者手中的武器,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0年代,手风琴作为一个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和声音色丰富的乐器深受全国数以万计“乌兰牧骑”式文艺轻骑队的喜爱,活跃在广大城乡、工矿、学校、部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随着手风琴在我国的日益普及,人们已开始不满足仅仅把它局限于伴奏的地位,在各种演出中,独奏形式逐渐多了起来,但当时主要是演奏外国乐曲,尤其是苏联乐曲,我国民族风格的乐曲极少,只有少量的根据民间乐曲简单的改编曲,如《花好月圆》《旱天雷》《四季调》等。作为一件外国乐器,要真正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就必须有民族风格的作品问世,但可惜的是当时并没受到重视。进入60年代,在当时特定的“对文艺要进一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历史环境下,民族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创作有了很大起色,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牧民歌唱毛主席》(王域平)、《马背上的东不拉》(李遇秋)等。文革时期是一场浩劫,对国内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无情的限制与扼杀,从事手风琴的艺术工作者们,为......
原文下载:论民族传统风格的手风琴作品之发展与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