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的筝艺术,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器乐作品,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那一时段所处的特殊政治背景,更因为由于种种“机缘”使得这件乐器开始逐渐在民族乐器中“脱颖而出”。以往有关筝乐的研究,对此多有忽视。文革期间,尤其是中后期,筝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在创作上也获得了意外收获。以浙派张燕、王昌元、项斯华等为代表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一代筝家,崭露头角。他们既吸收了前辈真传,又学习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技法,创作出的作品流畅、精致,蕴含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气质,在当代筝史中有着重要意义。一、文革期间筝界的活动概况(一)总体状况1966年,“破四旧”运动横扫,对封、资、修的激烈批判,使得初现繁荣的筝界迅速改变。传统音乐遭到空前破坏,许多知名人士、民间艺人都惨遭迫害。王巽之、徐涤生、曹东扶、赵玉斋等都在其列。1966年~1969年,筝同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创作几近空白。学筝人数锐减,高校停止招生,到处组织文艺宣传队。66—69年,我们学校的大会、批斗会强调琴、筝作为“封、资、修”(的代表)是要被砸烂的乐器,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把乐器卖了,不搞这个了,到工场当工人。(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可......
原文下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期间的筝乐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