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林老师
有一种乐器,音色明亮,如山泉般清脆,它就是扬琴;有一种乐器,音域宽广,极富张力,它的名字叫古筝;还有一种乐器,既融合了古筝的韵律,又涵盖了扬琴的精华,它被叫做“加筝扬琴”。它的创始人——著名扬琴演奏家赵德林先生,正欲广收弟子,将极富民族特色的“加筝扬琴”发扬光大,让有着电影城、汽车城等美誉的长春,拥有另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加筝扬琴之乡”!
翻史料
失传民族文化终“回归”
何谓“加筝扬琴”?正如字面上的含义,是加了筝的扬琴。说起这“加筝扬琴”,还得从赵德林老先生初识扬琴说起。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当时就职于吉林省歌舞剧院的赵德林慢慢发现,无论在伴奏还是重奏上,扬琴的表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渐渐萌发了他对扬琴进行改革的念头。
为了更好地摸透扬琴的文化起源,赵德林翻阅了无数史料。他在《辞海》中发现,扬琴的发源地就在中国,而并非部分人所理解的“扬琴是‘洋琴’”。他发现,扬琴的祖先是一种叫做“筑”的东西,不仅能“打”,还可以“弹”。遗憾的是,“筑”到宋朝就慢慢失传了。直到后来有了扬琴,很多人都以为它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殊不知,它的鼻祖就在中国!
更令赵德林惊喜的是,史料中所说的“筑”,就是他改良后的“加筝扬琴”,一种将古筝与扬琴完美交融的唯美乐器!不懈的钻研和努力,年久失传的民族文化终于在赵德林的手中得以“回归”!
再创新
六代琴筝变革结硕果
这“加筝扬琴”与古筝、扬琴比起来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赵老师说,如果想用扬琴表达流水等音效会有些困难,而正常的古筝在转调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转两个调还得额外再多配一个古筝,十分麻烦,而转调的精髓就连对筝有一定基础的人也很难做到适度的调控。改良后的“加筝扬琴”,吸收了扬琴与古筝的精华所在,更是让原本极难操作的转调变得简化而实用,就连6岁的娃娃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用“加筝扬琴”演绎出的曲调,表现力极强,颇具色彩,或雄浑或激昂或明快或清朗的旋律总能将所需展现的情境描绘得异常充盈。
赵德林的“加筝扬琴”先后经历了六次变革。第六代“加筝扬琴”既保留了二代的转调改良,又为原本体积庞大的筝面进行了“瘦身”,更加方便携带。改良后的“加筝扬琴”不但在业界广受好评,更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人们都说,是赵德林老师为古筝、扬琴带来了历史性、颠覆性的变革!
民族颂
外国友人纷纷赞佳音
除了对古筝、扬琴加以改良,赵德林还曾创作、改编了多首扬琴独奏、重奏和民族管弦乐合奏曲。用“加筝扬琴”,不但可以完美演绎《渔舟唱晚》、《梁祝》等经典古曲,现代的曲子用它演奏起来也极富张力。
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加筝扬琴”,承载着几千年来华夏儿女的特有文化,来华的外国友人每每听到这琴筝合一的曼妙乐章都情不自禁地赞不绝口。
赵德林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匈牙利代表团来长演出。他们随身带着一个大扬琴,此次来华演出,也是为大扬琴寻根问祖。提起扬琴,匈牙利友人都会说:“这是从中国传来的!”
还有一次在上海的演出,赵德林用“加筝扬琴”为几位墨西哥友人弹奏了一支墨西哥乐曲。几位外国朋友激动得随着节拍又唱又跳,他们说,那支曲子被誉为“墨西哥第二国歌”,能在异乡的土地上听中国古典乐器演奏出家乡的第二国歌,那份感动溢于言表!
广收徒
欲将民族文化传天下
“加筝扬琴”,就像一个温婉的中国姑娘,简单又不失热情,平易近人,让人很快地接纳,将她视为自己的亲人。它更象征着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精神,世代传承,传递着一种永不磨灭的力量!
赵德林老师还有一个愿望,广收弟子,在延续中华儿女火一般的华夏情的同时,将春城变“加筝扬琴之乡”。赵德林现有的近百弟子,分布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各个角落,也在像他一样执着地追寻着民族化的足迹。
赵德林的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已近耄耋,但他们对乐器都有着一样的热情,有着一样的信念。有的老人,练到动情处,甚至一双筷子也可以成为练习的“工具”;幼儿园里的娃娃们,经常被这样的天籁之音所吸引,听得如痴如醉,舍不得离开。每每此时,赵德林心里都溢满了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将“加筝扬琴”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