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久越跨界新民乐音乐会举办:安泰河染咖啡香)
“中国民族音乐在国外还处于猎奇阶段,我们做的,是让民乐在国外的普及像上饭桌那样自然,变成生活一部分。”
香港国际艺术中心音乐总监、著名青年作曲家马久越12日在福州三坊七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由他率领的“聆听中国SARAS”乐队联袂瑞典皇家音乐学院KUNGL皇家爵士乐队,当晚及13日在福州安泰河畔的光禄坊公园连办两场“跨界之夜灵动坊巷”跨界新民乐实景现场音乐会。
作为中国新民乐的创始人,马久越擅长在保留中国民族音乐韵味的同时,创新性地将中西方乐器及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结合、交融,奏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跨越国界的新民乐,亦因此被格莱美音乐奖的评委Jeffrona评价是“世界音乐的作曲天才”。
《面具》、《轮回》、《胡旋舞》、《放马山歌》和《在那遥远的地方》,马久越带来的系列新民乐作品,被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7名音乐家带来的爵士乐风,浸染上浓浓的“咖啡香”,让听众们如痴如醉。
“琵琶、中阮、笛子、二胡、古筝,这些传统民乐的音色偏于单薄,糅合电声乐队、管弦乐和爵士风,可使民乐更厚重,也能更好展现民乐的个性。”马久越说,这样的混搭并不是他的发明,当初歌剧《图兰朵》在创作时,就曾混搭过中国《茉莉花》音乐。
此次参演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爵士乐系主任、知名吉他演奏家奥拉·本特松却不这样认为,“中国民乐体系只有5个音阶,和有12个音阶的西洋音乐体系大不同,马久越把新民乐都编为12个音,就实现了接拢和糅合的可能。”
“但音色的融合,只是中国民乐走出去的第一步。”马久越说,和不同音乐形式的碰撞、融合,更有助于中国民乐被西方所熟悉,“今晚玩的是新民乐和爵士的混搭,也是首次和外国音乐家同台演出。”
“今晚的合作,是一次中国民乐和西方民乐结合的很好尝试,”奥拉说,中国音乐在欧洲并非很普及,中国民乐可以通过爵士乐这个渠道被欧洲大众所接受,“而同样,爵士在中国也是小众欣赏,也可以通过民乐为中国熟悉。”
在表演休息间隙,马久越为记者播放他刚完成的《精灵》,次第出现的二胡、长笛、琵琶优雅轻灵,编曲又极具时尚感,且充满西域风情,让人惊叹。
“有时尚感,保持音乐中的中国传统元素,中国民乐才能走出去。”香港国际艺术中心执行主席、南京大学校董刘南煜教授是此次中西音乐在三坊七巷碰撞的推手,他透露,12月底还将由马久越带来一场和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和福建茶文化有关的音乐表演。
“南音、伬唱、闽剧,都将时尚地呈现,”马久越为此专程去观摩了闽剧演出,他还打算采用南音开头,“南音是公认的音乐活化石,用南音开头,有大福建的气势,可反映出三坊七巷是从历史源头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