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经结束,又是大家纷纷开始各种年终总结的时候。回顾2013年,值得纪念和总结的很多。翻开2013所留下的文字和记录,恍然发现学古筝已经半年了。欣喜之余,总结的冲动油然而生。
初次产生学习古筝的意向是看到朋友上传的弹筝照,纤纤的琴弦,美丽的指尖都很让自己心动。在经历压力导致的入院治疗后,学习古筝也开始被列入自己的新生活学习日程。生活和工作里的焦躁,让自己的内心更需要寻求一种平静的力量。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平淡的人生也需积蓄让人稳健前行的力量。于是,从略显枯燥的“大撮”开始了学筝的历程。
从《北京的金山上》到《高山流水》,历时仅半年,有懵懂不知的迷糊,也有恍然大悟的欣喜。有腰酸手软的辛苦,也有偶尔筝声动人的小小得意。在这里想谈谈学筝半年来的感受以作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
一、持之以恒
同其他学习一样,信心与坚持是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因素。小小年纪的筝童往往有父母为他们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并陪伴他们练习;作为成年学筝者,我们往往会有诸多借口原谅自己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太忙,琐事太多,压力太大......而反复的练习也会冲淡最初那狂热的兴趣,学习也会慢慢变得枯燥。于是,许多人的梦想就此结束。
学习中反复练习而不得要领也会令我非常困扰,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等各种情绪也会涌上心头。我的解决方案:1.休息一下,深呼吸;2.听听名家的演奏,薰陶薰陶已稍显烦躁的心灵;3.继续投入练习,告诉自己坚持过去,不管弹得多烂,熬过最艰难的阶段一定会有所进益。
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筝音除能表现悠然清雅,如小鸟呢喃;更能描绘大气磅礴,如黄钟大吕的气势。一台好琴,是弹奏出如“昆山玉碎、香兰泣露”般筝声的必要条件。我想再优秀的名家遇上木头琴也会生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有人说我的学习纯粹只为了兴趣,根本用不着买那么好的琴。可一台好琴才能有较为准确的音准,左手技法的掌握是否到位也只有一台好琴能帮你分辨;反之一台有质量瑕疵的筝则会降你低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麻痹你的耳朵,对音准的敏锐度培养相当不利。
音乐最基本的功能是要做到“悦耳”,若最简单的惯坏自己的耳朵都做不到,何谈从音乐里表达情感?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台好筝,则是形成良好音乐素养,获得优秀琴技的必要保证。
三、良师益友
这是一个信息全面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从互联网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古筝学习的视频、曲谱等各种资料能很轻易地在网上搜寻到。于是有人说,干嘛花那个钱啊,买台琴对着视频学不就行了么?到底行不行?至少从我的经验来看:绝对行不通。
首先,虽然有人说弹筝是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可这是毕竟是一门技艺、一门手艺,并不是依葫芦画瓢和纸上谈兵就能做好的,就像我们学车一样,不是看看视频听听理论课就能开车上路并应付各种突发状况的。只有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学得是否到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出解决方案。
再次,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我认为,选择技艺优良、具有专业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引领你在古筝艺术学习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正如
袁莎老师所说,“千万别让半路出家不具备专业水平的古筝教师将学生带歪了。”目前整体古筝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方便评论,但我庆幸千挑万选后“挑”到了一位好老师。跟她学习以来,常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感谢尹老师透彻、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带来循序渐进的基本功训练方式。
另外,多与筝友交流能为新的学习带来不竭的动力。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闭门造车肯定是远不如开放交流滴。呵呵。
四、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意思是作为一个铁匠必须“自身硬”,才能打出坚固耐用的铁器。绣花绣得好看,手必须要灵活灵巧。同样,学习古筝要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除了跟随专业优秀的老师学习之外,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
关于音乐素养的提高,目前就自己的心得而言,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重视音乐基本常识及乐感的培养。在高级学习阶段之前,多听多唱多跟是很有必要的。张嘴唱有助于在脑海中形成音乐概念的。多听除了起到薰陶作用之外,更有助于对于音乐情感、韵味的把握。多跟则能将技艺和音乐表达的情绪相结合,也能起到激励自身学习的作用。
多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关注社会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每天发生的点滴。黄家驹能谱写出震撼人心的《光辉岁月》正来源于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另外,中国的音乐大部分原于地方戏曲,而且与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息息相关。所谓文化艺术修养,即包含文学、历史、绘画乃至哲学学科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