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网
古筝曲谱
  • 全部
  • 新闻
  • 视频
  • 论文
  • 专辑
  • 古筝曲
  • 演奏者
  • 古筝曲谱
  • 古筝商品

热门关键词:敦煌古筝鼎韵古筝宋心馨渔舟唱晚

TOP

“筝父”徐正高老先生和演奏家王中山同台讲解古筝的制作
2013-08-28 15:03:17 来源: 作者: 【 】 浏览:978次 评论:0
分享到: 



名震全国的古筝制作大师徐振高老师和王中山老师同台在为大家讲解古筝的制作技巧 (所有的敦煌监制古筝签名都是照片上的这位老先生亲笔所提,每个字样都不一样)

徐振高老师简介

    徐师傅本身是扬州人,十几岁的时候到了上海,刚开始是在合作社做弹拨乐器。1958年,合作社合并,徐师傅进入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当时厂里有位老先生叫缪金林,原来是上海著名的民乐团体“大同乐会”的成员,对古筝制作很有研究。但是缪老先生的身体情况很不好,需要常年卧床,所以厂里就想让徐师傅拜缪老先生为师,学做古筝,把这门制筝手艺传承下来。那时候徐师傅大约30岁左右,年轻力壮,他高兴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开始专攻学做古筝。除了聆听师傅教诲以外,徐师傅还虚心地向老音乐家、老前辈请教,一步一步地学。但是由于徐师傅书读得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方便记住所学的东西,徐师傅把他看到的制筝图样原封不动、一笔一笔地画下来,然后自己再照着模仿着做。从1959年开始学到1960年,一年的时间里徐师傅就把古筝做得基本像样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外界给了徐师傅很大的压力,他听了很多难听的话。由于过去的古筝方方正正的,样子有点像棺材,于是就有人在背后说他一个小伙子学做什么不好,学做棺材。这句话对徐师傅触动很大,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他自己摸索着改变了古筝的形状。后来徐师傅参考了扬琴的样式,研制出了S形仿古古筝,自此以后“古筝像棺材”这句话再没有人提过,而这一点也是古筝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古筝在外形上发生改变以后,我开始研究筝上面的图案、花色,因为自己也没有文化,刚开始时相当吃力,描绘的那些虾啊、龙啊、虎啊都不成型。”但是徐师傅并不灰心,天天画天天画,慢慢地终于形成了固定样式,现在上海民乐厂生产的古筝所选用的外形设计很多都是徐老师傅当年留下来的。

外观样式上的困难克服了,生产效率方面又遇到了新问题。到了1969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已经形成了规模,市面上对古筝的需求也更加多了。虽然那时候徐师傅已经带了五六个徒弟,但是每人每月5至8台筝的产量与实际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这时,又是徐师傅站出来带领大家创新改革,把古筝由手工制作推向了机械生产。不过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陈旧,刚开始有些人对这种变化一下子难以接受,对机械生产有些抗拒。后来事实证明,机械生产出来的古筝,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也有了更好的保证。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古筝的机械化生产也使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产量飞速增加,如今这个厂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高、效率最好的民族乐器厂。

期望走出国门

说起来,徐师傅的制筝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经历过大大小小几次失败,成功前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艰辛。比如说,徐师傅在第一次仿制十六弦筝的时候就遭遇了失败。究其原因,徐师傅认为主要是由于他当时没有很好地听取演奏者的意见。他说过去做筝的人都爱凭经验,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光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实际的演奏情况,所以就失败了。后来在制作十八弦古筝的时候,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徐师傅特意走访了很多演奏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但迎来了成功,还因此结交了一群演奏家朋友。他和这些人经常切磋、交流,他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他能吸收,能把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新当中。

到现在徐师傅已经教过的学生总共有100多人,这100多的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传人,遍布全国各地。如此算来,现在中国古筝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百分之八十左右可能都是师承徐师傅,所以他被古筝界尊称为“筝父”。

因为对现代古筝的发展贡献巨大,徐师傅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同时是被国家劳动部任命的高级工艺师。说起这些荣誉,徐师傅却表示它们并不属于自己一个人,“我是苦孩子出身,过去家里穷,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厂里给我的。如果说我在古筝制作上取得了丁点儿成就,那么这里面除了有我自己的努力以外,更多的还是由于厂领导的重视和同志们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共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现代古筝制造业的今天。”

徐师傅是筝的父亲,他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手中的古筝。尽管做了大半辈子的筝,但他依然认为自己要做、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这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有待于发掘,需要后面的人继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古筝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产物,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大的进步,如今学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艺术越来越受欢迎。有人说,中国的古筝可以和世界上的钢琴相媲美,所以我很希望古筝能够走出国门,像钢琴和小提琴一样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

虽然对古筝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徐师傅也意识到要让古筝真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当中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将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现在的古筝已经走出去了,但走得还不多,还没有成为全世界都认可的乐器。现在只是在一些华人多的国家被认可,还仅仅局限于华人圈里,对于真正的外国人来讲,他们还不懂,还没有接受。他们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很好听,你弹给他他会觉得很好,但还不能像学钢琴、小提琴那样真正地去学。而且虽然现在古筝表面上的技术处理基本过关了,但是在一些细微的制作技巧上,我们做得还不如西洋乐器那么精细、美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不过古筝好就好在它可以和各种乐器搭配演奏,而且声音都很和谐,这也为古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退休不离岗

如今的徐师傅已经是72岁的老人,退休已经有12年,虽然厂里的领导一再跟徐师傅说不用他天天来上班,想来的时候来看看就行了。可是徐师傅还是和原来一样天天上班,从周一到周五从不间断。徐师傅说:“我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谁给的?我不认为是因为我自己怎么样,是厂里给的。我们这个厂一步一步地能有现在的规模是很不容易的,你叫我在家里呆着我不安心,到厂里去能干的我就干,虽然现在年龄大了,重活干不了了,但轻活我还能干。这就好比一头牛,它在田里天天干活会老,不干活光呆着它也会老,那还不如让它干活,让自己在工作中老,这样的日子还过得充实。”

徐师傅现在每天的生活状态是早上五点钟起床,六点钟出去进行早锻炼,回来后吃过早餐写一会儿毛笔字,七点坐班车到厂里上班,主要是做一些技术指导工作。下午四点半下班,晚上看看电视、再写写毛笔字。这种生活很平静,也很充实,而除了古筝以外,书法已经成了徐师傅生活中的另一大爱好。不过说起这个爱好,徐师傅说这也是缘自古筝。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问他,你的古筝做得的确好,但是如果人家买了你做的筝请你签个名,给古筝起个名字,你会签吗?徐师傅听了心想自己书读得少,字也认识得不多,怎么给人家签啊?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徐师傅从50多岁的时候开始学写毛笔字,练到今天已经挥洒自如了。

作为筝父,看着犹如自己孩子般的古筝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徐师傅自然有着父亲般的得意,而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也进入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始了和他一样的制筝生涯。虽然儿子的手艺还无法和自己相比,但是能够亲自指点后辈把自己的制筝技术传承下去,又给徐师傅带来了无限的工作动力。筝的历史还将继续书写……


    学习与实践经历:

    1933年,徐振高出生在江都邵伯,10岁时,他离开江都到上海学徒,1952年起从事乐器制作,1958年来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59年,开始从事古筝的制作。

徐振高学艺勤恳,尽得师傅缪金林的真传,他全盘继承了师傅的师艺与师德,并将其发扬光大。为了能够制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感的产品,1961年,他研制了第一台十六弦筝,但音色音量都不尽如人意,为此他虚心向演奏家请教,刻苦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十六弦古筝。随后,他又尝试18根弦和19根弦古筝的制作,也纷纷获得了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1963年底,他与师傅缪金林共同研制成功S型岳山21弦筝,不仅扩大了音域范围,而且美化了古筝的样式,1979年这款古筝被国家轻工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如今,这个款式的古筝已成为全国古筝的通用样式,他也因此被业内誉为“古筝之父”。
1962年以前,古筝外观没有任何装饰,只是把琴体表面漆成黑色,且琴体一头大一头小,于是有人说古筝就像一副棺材,徐振高听后决心改变古筝的形象,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拿起了笔,从描绘简单的图样到借鉴各种装饰艺术,1963年他创制了“双鹤朝阳”等4款木刻图案。此后,徐振高的创举被大力开发延续下来,80年已经有大量的花色品种被引用在古筝上,如今古筝的样式更是花样翻新,他创意设计的双鹤朝阳样式的古筝已成为现代古筝的经典款式。
50年代古筝的琴弦主要是蚕丝弦,后又出现了钢丝琴弦,前者太柔,后者太刚。1963年,徐振高与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合作制成了尼龙钢丝弦,音色刚柔并济,这种尼龙钢丝弦也成为古筝的主要用弦,至今被传承下来。

    不仅如此,原先的古筝琴码一样高低,而每根琴弦的粗细、张力不同,势必对演奏的手感及音质有所影响,为减小这种影响,他研制出了改良古筝琴码,1999年底,根据演奏现代作品的需要,他又对琴码的规格进行了调整。

    随着古筝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光靠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徐振高打破传统,把组装式工艺生产引入古筝制作,并成功地创立了标准化制筝模式,从此,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的产量飞速增加。

    从70年代开始,徐振高开始带徒弟,他倾爱而授,点滴不漏,培养了一大批古筝制作的新生力量,教出了100多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成为上海古筝制作的骨干。如今徐振高已经退休,虽然不用再辛劳地扑在制作台上,但作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制作的顾问,他依然闲不住,坚持来到车间,进行古筝制作指导,继续将古筝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Tags:古筝制作演奏家王中山徐正高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上一篇古筝与琵琶跨界演出音乐会 下一篇第三届国际古筝比赛圆满闭幕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古筝课程

手机打开微信扫描 古筝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