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古筝一直使用丝弦,在唐代把丝弦染成朱红、翠绿或青色,偶尔也使用鵾鸡的筋作弦。丝弦的使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琴瑟两种丝弦乐器,表明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丝蚕养殖业,给乐器的设计制造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丝弦技法是我国乐器制造技术的优秀代表技艺。
20世纪50 年代后,大量古筝新作品、新技法的出现,特别是民族乐队“交响化”的出现,古筝的音准稳定性和琴弦使用寿命等问题,使古筝的推广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下,一批乐器改良者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协同努力下,创制出以钢丝为芯弦,外缠尼龙丝的钢丝尼龙弦。该弦音准稳定,使用寿命长,音色接近丝弦,从而获得成功,一举颠覆了2000多年的丝弦使用传统,并迅速推广到全国。
但这一单一的音色审美倾向,近几年正受到筝界人士的关注,有识之士认为多元的音色是筝艺发展的生命源泉之一。日本的筝艺琴弦,仍以唐代的丝弦音色为标准,并以现代技法研制出仿丝弦的琴弦,解决了音准和寿命问题,为我国筝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方案。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古筝一直使用丝弦,在唐代把丝弦染成朱红、翠绿或青色,偶尔也使用鵾鸡的筋作弦。丝弦的使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琴瑟两种丝弦乐器,表明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丝蚕养殖业,给乐器的设计制造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丝弦技法是我国乐器制造技术的优秀代表技艺。
20世纪50 年代后,大量古筝新作品、新技法的出现,特别是民族乐队“交响化”的出现,古筝的音准稳定性和琴弦使用寿命等问题,使古筝的推广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下,一批乐器改良者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协同努力下,创制出以钢丝为芯弦,外缠尼龙丝的钢丝尼龙弦。该弦音准稳定,使用寿命长,音色接近丝弦,从而获得成功,一举颠覆了2000多年的丝弦使用传统,并迅速推广到全国。
但这一单一的音色审美倾向,近几年正受到筝界人士的关注,有识之士认为多元的音色是筝艺发展的生命源泉之一。日本的筝艺琴弦,仍以唐代的丝弦音色为标准,并以现代技法研制出仿丝弦的琴弦,解决了音准和寿命问题,为我国筝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