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网
古筝曲谱
  • 全部
  • 新闻
  • 视频
  • 论文
  • 专辑
  • 古筝曲
  • 演奏者
  • 古筝曲谱
  • 古筝商品

热门关键词:敦煌古筝鼎韵古筝宋心馨渔舟唱晚

TOP

执着追求·勇攀高峰——“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的生平述要
2011-11-09 21:26:31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95次 评论:0
分享到: 
1902年6月19日罗九香先生诞生在广东省大埔县枫朗乡坎下村。

 

  一.良好的启蒙教育

 

  罗九香先生的父亲罗告蒙公自幼知书达礼,一生从事烟叶和酱油的生产和销售,为活跃本乡村经济作出贡献。由于商业经营活动,常来往于大埔、潮汕、广州等地,受先进思想影响,深感教育的重要。1906年罗仙俦公倡议兴办日新学校时,他大力支持和协助,多年担任校董。母亲肖勤婆是善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罗九香先生在兄妹九人中排行第七,男孩中最小。自幼聪明伶俐,颇受父母宠爱,兄姐的关照,在充满爱心的家庭哺育中长大。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参加者罗仙俦公创办日新学校后,他除了秉承当时ZF提出的,小学要“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的教学宗旨外,他还专门对起名“日新学校”作了 “就是希望学生,学业成绩日新;离校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校的老师,教育、教学质量日新;校容校貌日新”的诠释。这个诠释,给日新学校办学宗旨注入了“求日新”的灵魂。提出了全新的“明伦*理、爱国家、传知识、健体魄、求日新”的办学宗旨,学校开设新课程,宣扬民主、共和、创新思想。罗九香先生就是在日新学校接受启蒙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革新思想基础。

 

  罗九香先生的少年时期,他所在的坎下村有三位古筝名家——被誉为客家筝祖师的罗展才公和他的弟子罗菊如公,县志称其善弹筝的罗仙俦公以及从戏班乐队回乡的罗明惠公、罗明镜公等,在村中创造了良好的汉乐古筝氛围。罗九香先生和罗仙俦公次子罗寿时先生同庚,小学、中学时的同学,金山中学毕业后一同回到母校枫朗日新学校任教,罗九香先生接受罗仙俦公的古筝启蒙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就是说罗仙俦公把罗九香先生带入了音乐殿堂的大门。罗仙俦公辞世之后的1923年,罗九香先生在家乡广德学校教书时,觉得一位流浪盲人的筝弹得很动听,就向他学习筝艺,说明罗九香先生学筝心切虚心求教,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初见端倪。

 

  二.年青时紧跟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潮州金山中学读书的罗九香先生深受启发和鼓舞。

 

  1921年,潮州金山中学毕业的罗九香先生和罗寿时先生回到日新学校任教。他们带回了“五四”运动新思想,鼓励学生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们在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如何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他们提倡开展文体活动,学校举办了首届运动会,还成立军乐队。他们把刚传入中国的话剧引进日新学校,组织演出欧阳予倩先生编著的破除迷信反对买办婚姻的现代话剧《幸福姻缘》。当时没有女教师,只好由罗九香先生反串女角,罗寿时先生扮演男主角,使广大观众受到反封建的教育,深受欢迎。

 

  罗九香先生动员父母同意把九妹罗秀华送往金山中学读书,开创了本乡送女子读中学的先例。

 

  1924年,罗九香先生在广州增步工业专门学校学习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得以公开宣扬共产主义,广泛发动工人、农民起来为切身利益而斗争。罗九香先生受时代潮流的推动,协助后来成为省港罢工委员会副秘书长的堂兄罗醒搞宣传发动工作,自己也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薰陶教育。

 

  1927年10月初,朱德军长率南昌起义部队抵达大埔,朱德偕军部驻扎在枫朗圩的“三层楼”(罗九香先生家紧邻)。为乡亲事罗九香先生和朱德军长有过接触。罗九香先生后来说:“朱德身材魁梧,有官相。待人和气,说起革命道理,通俗易懂感人。”当时罗九香先生已步入筝门,虽未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他积极支持九妹罗秀华参加革命行列成为共产党员。

 

  三.遇良师弃仕从乐

 

  1925年,罗九香先生师从有“乐圣”之誉的广东汉乐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这段时间,罗九香先生常常与何育斋先生及饶托生先生(笛)、饶碧初先生(琵琶)、饶从举先生(扬琴)、饶淑枢先生(提胡)、罗及时先生(箫)、饶竞雄先生(筝)、何少卿先生(筝)、何九成先生(筝)等进行“和弦子”(演奏)活动。演奏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博采众芳、汇通集成,作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中的乐曲。1930年春,何育斋先生在广州创设“潮梅音乐社”,时值罗九香先生在广州任广东省财政厅第五科办事员,也常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在音乐社演奏活动中,罗九香先生结识了当时正在广州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工作的欧阳予倩先生(1889—1962),蒙其热情的鼓励和指点,更坚定了罗九香先生从乐的决心。长时间的音乐磨炼,使罗九香先生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派的继承人、传人和名师。

 

  从三十年代起,罗九香先生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而对有经济收入的文职工作却不在乎。这个阶段,他先后做过广东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市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经费庶务员、广东省禁烟局三等文书、广东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警察局总务科文书、广东省实业公司秘书处文书等职。这些职务的任期都很短,长者一年半载,短则二、三个月。工作交接不上,失业在家也是常有的事。虽有人认为他“枉读书”、“不务正业”,但得到父母的宽容,兄长们从不理解到理解和支持,尤其经商的四兄罗华轩常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罗华轩英年早逝后,其家属仍秉父志继续在生活上给予支持。

 

  罗九香先生从没间断他的音乐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由于音乐的纽带,他不仅认识了文化艺术界的名流,还结识了一些军政要人。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需官的宗亲罗拔元先生在广州有一幢别墅,他专门请一些音乐家到家里“和弦子” ,生活由他供养。有文化、懂音乐、见识广、交际多,提高了罗九香先生的社会地位。为筹措把客死广州的父亲的骨骸迁回家乡安葬的费用,1946年初,经济拮据的罗九香先生无奈地接受时任广东省省长的罗卓英先生的资助,条件是为选举其宗亲罗博平先生为省参议员而担任大埔县参议员,任期一年(从未开过会,只是挂名),不料却因此背了二十多年 “历史反 革命”的政治包袱,1951年还被判处管制两年,让罗九香先生遗憾终生。

 

  四.纳百川崭露头角

 

  罗九香先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慧的音乐天赋、虚心求教的胸怀,在音乐征途中,纳百川集诸家之长,使自己的技艺有独特风格。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厚的知识宝库。罗九香先生在枫朗日新学校接受的启蒙教育,为日后开启知识宝库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后来在潮州金山中学、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学习后养成了阅读古典名著的习惯,掌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值钱的家当除了古筝等乐器外,就是一套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谿山琴况》、《隋唐燕乐调研究》以及唐诗宋词、字帖碑帖等的线装书籍。罗九香先生从阅读名著中,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感悟,不仅学到为人处世的哲理,也从名家对环境、人物等的细致描绘中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使他具备了淡泊名利、为音乐执着追求的意志力,有海纳百川虚心求教的胸怀,集诸家精髓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技艺的创造力。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绚烂瑰宝,传承书法艺术是日新学校孜孜追求的办学特色之一,作为作业学生天天要临帖。练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启迪人的思维,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罗九香先生在日新学校接受书法启蒙,养成书法习惯,后经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练就了米芾那种用笔俊迈、沉着痛快的一手好字,其水平堪与书法家媲美。家乡石云中学1945年的奠基石碑文以及民居“继述文明”门楼上的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先生的手笔。他编著并亲手抄写的《琴况廿四则警句》(见插页)既是一本难得的琴筝论著也是一本难得的书法作品。

 

  太极拳和气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罗九香先生年轻时喜欢练习太极拳和气功,不仅让他身体健康、腿脚矫健、指腕关节灵活,而且善调和气息,在安祥中全神贯注,无疑对提高筝艺大有裨益。

 

  20世纪30年代起,罗九香先生在音乐活动中结识了省内外的文艺音乐界名人名师,在交往中吸取其他筝派和乐种之长丰富自己的演奏,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快速劈托来丰富自己的八度轮音的指法,吸取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增强了力度和气氛。使其古筝的演奏技巧、演奏气度、演奏感情、演奏特色具备了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独特鲜明风格。他的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所谓“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受到同仁的推崇,社会的好评。据罗及时先生回忆,30年代中期起,广州、汕头等地汉乐合奏时,只要罗九香先生在场,古筝的位子已无人敢坐了。何育斋先生也大度地称赞罗九香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上世纪30年代的乐友,后来成为广东音乐粤筝大师的刘天一先生,曾向罗九香先生请教过筝艺,交往甚密,后来又同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罗九香先生从未以师父自居,而是以乐友之间的切磋处之,我们曾多次听他说感谢刘天一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的推崇让自己受益匪浅。

 

  已经成名的罗九香先生仍广交音乐界的朋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0世纪40年代,罗九香先生的乐友、当时大埔县城的汉乐名家饶从举先生、饶淑枢先生、饶碧初先生、饶托生先生等,曾步行40多公里到枫朗乡住了一段时间,饶托生先生还住了几个月。罗九香先生及枫朗的汉乐高手罗及时先生、罗筹九先生、罗协鸿先生等和上述“四饶”一起交流切磋,成为佳话,大大地提高了大埔广东汉乐的水平,促进了大埔广东汉乐的发展,也促进了传承广东汉乐重要摇篮(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的进一步壮大。

 

  罗九香先生对古琴艺术十分欣赏和推崇,在他极少的遗物中,就有一本1936年出版的林谦三著、郭沫若先生作序的关于古琴的著作《隋唐燕乐调研究》和一本1937年今虞琴社编印的研究古琴之专刊《今虞》。他结交了古琴界的许多大师级名家,如广州的招学庵先生、容心言先生、杨新伦先生、北京的查阜西先生等,同杨新伦先生更是终生至交。他借鉴古琴演奏时左手的点、揉、搓、抹等手法,使自己的演奏常揉合古琴的韵味。1952年前后,罗九香先生把酝酿多年的将明末古琴家徐青山关于琴的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谿山琴况》加工精缩为琴筝通用、艺术境界深邃高远的《琴况廿四则警句》,并亲书说明:“徐青山琴况廿四则,意义精微而笔墨冗长,阅者苦之。因集其警句为一篇。……总言之,则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也。习琴者,劝意研求,得其旨趣,操仿之道,思过半矣。”对筝艺进行理论探讨。并以他从日新学校开始养成的书法习惯,经几十年练就的优美娴熟的行草书,用玉版纸抄录成几本极其珍贵的亲手抄本。

 

  罗九香先生不仅客家古筝的技艺超群,也精于广东汉乐的其他乐器,尤其三弦、椰胡等。他在教学中常用三弦、椰胡给学生领奏,启发学生掌握音乐风格,体会乐曲的韵味。由于他掌握并提炼了广东汉乐的神韵,在他的三弦弹奏中,韵味相当浓郁,和他的古筝演奏一样,神韵兼备。按传统的以乐种分类,称他为广东汉乐大师也是毫无疑义的。

 

  五.战乱年代有善举

 

  遭遇1943年广东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的干旱失收之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1944年赋闲在家的罗九香先生利用关系,承办了官盐运输业务,即把官盐从福建省平和县的九峰,用人力挑到枫朗,用船沿韩江运到永定县的峰市,再运到闽西、江西一带。这一举措,不仅让石云区及其附近的贫困农民可挑盐挣点钱,也吸引了几十里外的贫困农民前来挑盐挣钱,解决家庭困难。此举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结束。这一善举对贫困农民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1944年,大埔县石云区乡绅商议筹办石云中学,向来关心重视教育的罗九香先生是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1945年10月10日石云中学举行奠基仪式,奠基石的碑文就是出自罗九香先生的手笔(至今仍完整保存在石云中学内)。石云中学开办时,他又是常务董事之一。开办初期学校经费十分困难。1950年他已不是校董仍主动协助学校组织乐队,用他的名望在春节期间以贺新年的形式先后到枫朗、大埔角、高陂三个市场向商人募捐,缓解学校的困难。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汕头等地,罗九香先生从广州回到家乡。他家就成了汉乐爱好者集结交流的场所,自发形成了群众性的非组织的汉乐演奏社团。已经成名的罗九香先生,对求教者来之不拒,他教日新学校的女教师区曼君女士学筝,教村中后辈罗弛云先生、罗协鸿先生等学习古筝和汉乐,使当地的汉乐演奏活动蓬勃发展,吸引一批青少年的关注参与,抵制了当时风行的赌*博等恶习,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社会风气。

 

  罗九香先生向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汉乐先后断续达5年,他使罗九香先生的音乐天赋充分发挥,无论是筝艺还是音乐素养都大有长进。何育斋先生生前极为赞赏罗九香先生的音乐天赋,说罗九香和他有缘,弹筝跟他在一起时间长。罗九香先生于1956年在北京见到何育斋先生的孙子何松先生时说:“我们(指他和饶淑枢、饶从举三人)都是你祖父给拉直(客家方言,教导或教正的意思)的”。我们也曾多次听罗九香先生说起恩师教诲之恩,他把何育斋先生写给他的信件象珍贵文物一样地精心保存,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基于师徒间如此深厚的情谊,何育斋先生逝世后,当罗九香先生到他家探访时,他的遗孀毫不犹豫地把何育斋先生的遗稿连同使用过的古筝,全交给罗九香先生保存。我们的家乡是革命老区,解放前夕,常受战乱骚扰,多次在半夜三更跑到山村去避难。罗九香先生把何育斋先生的遗稿看得比任何财物都重要,一再叮嘱儿子洁中千万不能丢失他师父毕生心血的成果。父子同心,在纷乱的战争年代确保了筝曲遗稿等安然无恙。1957年罗九香先生再赴北京演出时,就把何育斋先生的筝谱遗稿《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以及《词曲拾遗》、《小曲汇存》连同何育斋先生用过的古筝等如数交还给何松先生,令何松先生非常感动。如果罗九香先生稍有私心,将遗稿留下来加以整理,加上自己的名字,成为师徒俩的成果,也是合理合法的。但他选择的是如数交还。不贪占别人的成果,多么无私的心怀。

 

  七.登学府桃李遍神州

 

  1959年罗九香先生应邀赴天津音乐学院任教,走上古筝专业教学的道路,成为在高等音乐学府中教授客家古筝广东汉乐的第一人,使他感触至深,决心做好工作以为报答。据史兆元先生回忆,当年天津音乐学院领导交给他两个任务:一是向罗九香先生学筝,二是监视他。在以后的接触中,罗九香先生不仅筝艺过人,其全身心倾囊相授的人格魅力,更令他倾服,更加专心学筝了。罗九香先生对史兆元先生说:“(汉乐筝曲)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应该说是人民的。它经历了好几百年流传至今没有失传,说明人民喜欢它,它经得起考验。今天传到你我手中,咱们应该把它传下去。每个人能力各有不同,只要做了(指记谱、整理),总是好的。”史兆元先生说,这番话他终身难忘。罗九香先生把前人和自己的成果都看作是人民的,多么坦荡的胸怀。

 

  1960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埃先生在天津见到罗九香先生,建议他回广州任教,为家乡培养古筝汉乐人才。1960年10月,罗九香先生正式调回广州音专任教。这是他一生中生活最安定、心情最舒畅、奉献最多的时期,他不仅教大专班,也教高中部的广东汉乐班的古筝、汉乐。

 

  据罗九香先生的堂侄、传人罗德栽先生回忆,罗九香先生调到广州音专后的一天,民乐系等在小礼堂开会,系领导向大家介绍了罗九香先生,并提议他弹奏筝曲。当时舞台上没有筝架也没有琴凳,只有一架古筝。罗九香先生毫不犹豫地登上舞台,席地盘腿而坐,摆好姿势,信手弹奏一曲《薰风曲》。他那娴熟的技法,弹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可谓炉火纯青,韵味无穷,博得满场赞许。事后谈起,他却淡淡地说,凡事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迅速调整自我,靠的是平时多磨练自己的应变能力,遇事镇定自若,临场不惧,才有可能做到最好。多么超凡脱俗的境界!

 

  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学院副教授林坚女士回忆,1961年她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广西工作,1962年慕名致信罗九香先生要求学习客家筝乐,素未谋面的罗九香先生欣然答应,并派学生到火车站接她。第二天就开始授课,安排同学辅导,使她大有长进,林坚女士说:“在跟随罗先生学习的那些日子里,他不但教我古筝技艺,还教我做人的道理。……他高尚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真是‘一朝遇良师,三生获教益’啊!”

 

  1961年,罗九香先生代表广州音专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古筝教材会议,与全国各高校古筝专家一道交流、探索有关教学问题,他的演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扬。会议期间,中国古筝界达成共识:罗九香先生为客家古筝的代表人物。再一次确立了罗九香先生在全国古筝界中的地位。他演奏的客家筝曲广东汉乐乐曲被辑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古筝教材,根据文化部音乐教材编选工作组印发的《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学参考曲目》(油印本)载,有罗九香先生提供的39首客家筝曲被定为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必修和选修曲目。他是使客家古筝广东汉乐从民间走上高等学府的第一人。

 

  1962年,广州举行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先生、著名的音乐家吕骥先生、赵沨先生等以及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埃先生等观看了罗九香先生、饶从举先生等演奏的客家古筝汉乐后,高度赞赏并指示要培养好接班人。当时决定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增设汉乐班(高中部)。广州音专派罗九香先生、黄锦培先生、温萍先生等教师前往广东汉乐的基地大埔县招收学员。由于时间和生源的限制,通过考核,在大埔县招收了罗振武、李檀恩等8人,然后在汕头(当时大埔县属汕头专区管辖)招收杨礼桐等4人。由罗九香先生、饶从举先生、王光丕先生、罗琏先生等教授汉乐演奏。后来因形势变化,这班学生分配到地方文艺团体工作,没有实现原定的目标。实属憾事!

 

  罗九香先生在高等音乐学府任教时,把自己毕生搜集、整理、提高后的古筝曲谱、技巧、理论等系统地倾囊相授给年青一代。他把客家筝的演奏要领归纳为“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传给学生。

 

  罗九香先生提倡“神似”,反对“形似”,认为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和内涵。他常说:艺在于“手”,更在于“心”。他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筝曲的时代背景、创造原意等,提高音乐修养。他强调读谱的重要性,只要把曲谱熟记在心里,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就能逐步悟出“神韵”来。但又反对学生死记他的演奏谱,认为它体现不出音乐的感情,尤其是演奏者不同时段的心境、乐思。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他把年轻时学习的太极拳、气功的运气规律运用在演奏上。罗九香虽以“太古元音遗韵传人”、“儒学乐派正统”自诩,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他身体力行并鼓励学生吸收其他筝派和乐种包括西洋音乐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技艺和音乐素养。他鼓励学生用传统乐曲改编为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巧,提高演奏水平。

 

  罗九香先生在教学中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学生达不到要求决不罢休。据林坚女士回忆,有一次为教她练筝到下午二时,早已错过了饭堂的开饭时间,师生俩只好煮番薯裹腹。不仅音乐学府的学生陈安华先生、杨始德先生等有此体会,就是业余跟他学筝和汉乐的罗曾良先生、罗曾优先生等对他的严格要求也终生难忘。

 

  罗九香先生深知时代在进步,音乐也必然随之发展,他把客家筝的发展寄望于年青一代。当他的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喜在心头。据史兆元先生回忆,一次,他听课后说老师今天弹的曲谱和昨天的不一样时,罗九香先生当即说:“我请你吃饭。”这极其平常的一句话,说出了他对学生学有心得的喜悦,也说出了他对后一代的殷切期望。他鼓励来自大埔农村的原广州音专汉乐班的学生罗振武、李檀恩等,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信心,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这班学生不负所望,一年后成绩突飞猛进,在广州音专站稳了脚根。他培养的传人不负所望,后来都成为中国古筝界的精英和栋梁。如原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李婉芬女士(已故);任古筝学会副会长的就有北京的史兆元先生,上海的何宝泉先生和潘妙兴先生,广州的陈安华先生、饶宁新先生等;任古筝学会理事的有天津的李洪安先生、广西的林坚女士、福建的陈茂锦先生、汕头的杨礼桐先生等,以及原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德栽先生、梅州的杨始德先生、惠州的罗振武先生、蓝新德先生、大埔的罗曾优先生、罗曾良先生等。1964年,由罗九香先生演奏陈安华先生记谱整理的《广东汉乐古筝曲选》(两册共28首)由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编印成册(油印本),赠给全国各兄弟院校及同行师友,是客家筝曲历史上首次结集印刷的乐谱。1986年,罗九香先生传谱、史兆元先生整理的《客家筝曲四十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0年,陈安华先生在《中国岭南筝谱》中选登了罗九香先生演奏的客家筝曲16首,由香港新城文化公司出版。199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的客家筝曲16首,全部是罗九香先生传谱,分别由史兆元先生、何宝泉先生、陈安华先生整理。罗九香先生的学生曾先后单独或合作出版署名罗九香先生传谱的客家筝曲精选等著作和音响作品,流行海内外。

 

  罗九香先生“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的古筝艺术已成为广东汉乐乃至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罗九香先生的成名和推动,新中国成立后,以客家筝为代表的广东汉乐以空前规模推向全国,并迅速走向世界音乐殿堂。

 

  九.公认的客家筝一代宗师

 

  1956年,罗九香先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在古筝观摩交流会上的古筝独奏,得到欧阳予倩、查阜西、杨荫浏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当年秋罗九香先生被选为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他的地位和作用,获得国内权威的专业机构的肯定。

 

  由于对中国民族音乐有重大贡献,2001年,华彥钧先生(瞎子阿炳)、刘天华先生和罗九香先生三位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的名字和辞条被辑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英文版《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据了解,迄今为止,入录该辞典的华人只有五位,另两位是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教授和肖邦钢琴音乐国际大赛得主傅聪先生。罗九香先生的辞条由英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英国谢尔福大学的乔纳森(JONATHAN?P?J?STOCK)教授撰写:“中国广东省大埔县人氏,中国古筝演奏家。罗九香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古筝表演艺术家,他一生的音乐活动对客家汉乐及汉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为此他曾获得在中国天津音乐学院和广东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的职位。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罗先生录制的唱片及其他录音制品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在音乐及演奏风格上,他同其他流派的某些同行不同,他并不特别强调形式创新。他的音乐及其演奏,更多的是保留着典型的中国音乐的传统风格。”

 

  2002年,鉴于罗九香先生对广东汉乐客家筝乐的彪炳功绩,罗九香先生被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定为“客家筝一代宗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贺信中写道:“罗九香大师是我国筝界特别是客家筝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堪称一代宗师。”予以认可。

 

  罗九香先生能成为“客家筝一代宗师”,是由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艺构建起来的;是由他众多事业有成的弟子烘托起来的;是由世界权威典籍和国家有关权威机关认定的。

 

  德艺双馨的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为广东汉乐客家筝乐,乃至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明:本文部分资料引自陈安华、罗德栽主编《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出品、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罗  岭  罗九香的侄子 广东省茂名学院退休教师
  罗文忠  罗九香的长子 原广州市第一商业局退休干部
  罗洁中  罗九香的次子 广州奇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上一篇浙江筝派代表人物王巽之 下一篇高山流水寄深情,先生英明永世留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古筝课程

手机打开微信扫描 古筝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