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巽之,男,著名古筝演奏家、浙江筝派代表人物。
王巽之(1899年1月一1972年11月),浙江杭州市人。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其父为前清秀才,擅长书画。因幼年丧父,家无恒产,依靠做家庭教师和卖画为生。王巽之为他的次子,自幼随其学习文墨。王巽之14岁时才读家塾进入两浙鹾务小学读书,17岁毕业后进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二年。29岁进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选科学习半年。
自19岁起,经亲友的推荐和介绍,王巽之先后在严州官产事务处桐庐分处,杭州德奥侨民事务处,芜湖关监督公署、丹徒县政府等处任文书(书记)。 24岁后,开始往来于杭州和上海任家庭教师。1928年11月起,进入国民党财政部工作,从书记官逐步升到国库署副署长的职务。1942年3月,在重庆加入国民党。1943年5月,被财政部派去浙江丽水苏浙皖区烟类专卖局任局长,兼任浙江花纱布办事处主任。1945年5、6月间专卖局结束,因“公车私运’案闲居浙江永嘉。抗战胜利后王巽之回上海,先后进长江企业公司和国华银行任职。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境内,是一座客化名城,秀丽的山山水水培育出许多文化名士。王巽之的父亲又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文人,因此,王巽之在少年时就萌发了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兴趣。
少儿时,王巽之便随父学习书画,少年时又寻师访友学习民间乐器的演奏。1925年前,他是杭州国乐研究社的会员,该会会员除王巽之外,尚有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二十余位。他们都是当时江南民乐界的高手,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大套>)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他们之中还有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他擅长演奏杭筝(十五弦丝弦筝)。练乐时,王巽之经常被蒋先生那清脆流利的筝声吸引,从此,蒋萌椿先生成为王巽之今后从事古筝艺术的启蒙者和导师。
1923年起,因工作关系,王巽之转辗于上海与杭州之间。在上海期间,他也经常出入音乐场合,促进与组织上海,杭州国乐界的交流。1925年,他受程午加之邀加入程先生创办的上海储蓄会俭德国乐团,长期任该团的国乐指导,同时将《高山流水》 、 《灯月交辉》、《小霓裳》等三首杭州名曲介绍绐上海国乐界使之成为上海国乐界的保留曲目。其中《高山流水》一曲于1928年又经程午加先生传绐了北京筝家魏子猷先生,程先生又从魏先生处学得了《渔舟唱晚》。又据程午加回忆:1925年夏天,宁波同乡会开会,王巽之在台上弹筝。同年,王巽之邀请杭州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丝竹名流来上海俭德国乐团演奏,由吴毅丞琵琶领奏,朱、王用二胡、扬琴和奏。又有照片记载:1935年上海各丝竹团体为庆贺兄弟团体“清平集’复会,组织了一次音乐集会,各团体及民间器乐演奏家纷纷献艺助兴,其中有王巽之的洞箫独奏《官苑思春》。由于他在丝竹界颇负盛名,于1927年6月至7月,被南京戏剧音乐学校聘请帮助筹备国乐部的工作。
1937年,王巽之因赴香港、重庆等地就职,离开了上海—段时间,在重庆等地仍积极从事业余音乐活动。1942年至1943年间,他多次去重庆嘉陵宾馆参加国宾的招待演出。1945年回上海后,王巽之又与程午加、郑石生、吴成梁等人以银行职员为主体组建了华光国乐会,展开经常性的练乐及演出活动,其间曾去佛音电台广播演奏《满庭芳》、《小霓裳》 、《高山流水》、《鹧鸪飞》、《击鼓催花》等曲。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他在他的学生们的协同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
1956年,他整理,编写出《孟姜女》 、《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等筝曲初级教材。
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秦庆》、《将军令》等一批工尺谱被相继整理和译成五线谱。
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指导下,21弦S型筝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业配置上由他的学生魏宏宁及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在琴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系列筝弦。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浙江筝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958年至1961年,《月儿高》、《海青拿鹤》、《霸王卸甲》、《普庵咒》、《浔阳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筝曲相继被整理出来。《将军令》曲谱予以重新订谱。这批曲谱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筝曲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如,摇指技法的运用,由单一的长音扩展到整个乐句、乃至整个乐段的旋律;快速四点及夹弹的点子更为稠密,力度变化更加丰富;新派生出来的扫摇和左右手点子等技法,使音调更为热烈,气势更为恢宏;左手从简单的和音提弦,发展到演奏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旋律。左手的揉、按、滑、吟等技法也比过去更丰富多彩了。
这批重新被整理,订谱后的浙江筝曲谱,在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与对比上,与原来的曲谱相比较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造,为浙江筝派的创立与形成打下了基础。
1961年,王巽之又带领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等,以他为主,编写出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系列教程,分列七个单元,包括基础练习(182条),练习乐曲(17l首),乐曲(45首),共276页。
1961年10月,王巽之赴西安参加全国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会,他向大会提供了上音的古筝教程,演奏了《月儿高》等浙江筝派的代表曲,在陕西省电台录了音。他的介绍与演奏引起了与会者对浙江筝派的兴趣和关注。
60年代中,王巽之先生又与陆修棠、王昌元等创作了《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等一批以浙江筝派技法为主的、颇有社会影响的筝曲。
60年代,王巽之先生培养的学生相继毕业,上海音乐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演奏或教学上颇有影响的古筝专业人才。如王昌元、项斯华、张燕燕、范上娥等,随着她们在音乐舞台上的崛起和介绍,使浙江筝派在全国广为传播 。
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及一代人的努力,浙江筝派现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王巽之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之诀在于: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他在艺术上的革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