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乐来说,每一个音符、每一支乐曲,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结和梦想。
先天资质完备、发育良好,后天养分充足,茁壮成长,又得凯里举全市之力精心培植和中国音协百般呵护,“金芦笙”从降生那一刻起,就具备了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和后天条件。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四年了。从中国西部一座滨江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到奏响全国,到问鼎中国民乐比赛的“国字”……
四岁了。一步一个脚印……
或许,从“呱呱”坠地那时起,“金芦笙”就注定了要承担起中国民族器乐太多的希冀和重托。
2010,“金芦笙”呱呱降生
“金芦笙”的出世,似乎有些“偶然”。
2010年初春3月,乍暖还寒,万物萌动。第十届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如期举办。
期间,中共凯里市委、凯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共同在凯里举办了“金芦笙”首届国际民族吹管乐大赛。
大赛的主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凯里文化品牌”。
第一届大赛设芦笙组、吹孔气鸣组、哨嘴气鸣组、簧管组四个组别。每个组别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著名词作家阎肃出席首届大赛闭幕式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当年已经80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老师在凯里甘囊香芦笙场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盛装下的苗家姑娘是最美丽的姑娘,有400多年历史的甘囊香芦笙会不愧为全国最大的苗族民间芦笙会,甘囊香不愧为“河流下游令人神往的地方!”
阎肃在情歌赛上说,他到过很多歌赛现场,做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唯有苗族情歌赛最特别,最具魅力。他鼓励苗族同胞们继续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苗族情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这一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凯里,若有所思。
专家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凯里市委、市人民政府打造“金芦笙”文化品牌的决心,力争将这一品牌打造成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平台,最终达到促进凯里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首届国际民族吹管乐大赛的成功举办,新诞生的“金芦笙”赛事模式,架起了民族音乐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极有潜力探索出一个独特的“凯里文化模式”。这一发现让凯里地区干部群众都普遍认识到,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富矿”有待进一步挖掘,且认识到“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文化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依托高端平台。当年的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再次成功地展示了凯里的苗族文化和艺术,而中国音协似乎也特别看好“金芦笙”这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一拍即合。不完全因为“有缘”。
“作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是一座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但长期藏在深山无人识,因此需要借助“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这样的高端平台向世界展示。作为走向国际的旅游城市,凯里需要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塑造更高的文化品味,以此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凯里市委副书记周文锋认为。
那时候,凯里市已经开始思考“金芦笙”的命运和未来。
2011,“金芦笙”两岁
在中国音协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届“金芦笙”大赛于2011年2月19至24日在凯里举办。
从第二届开始,大赛更名为“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
“在开展民族器乐大赛的同时,还将伴随着举行芦笙歌舞、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服饰风采、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民族民间竞技活动(斗牛、斗鸡、斗鸟等)、民族旅游工艺品展示等特色活动。选手们一定不枉此行,届时可以亲临感受!”中国音协在赛事官方网站上发出“邀约”。
第二届大赛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莅临凯里全程指导活动。从此,徐沛东老师与“金芦笙”结下了不了的情结。
“较上一届规模、质量提升的同时,增添了全新的主题理念,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就是这一届“金芦笙”大赛,提出了“全国民族器乐赛事”这一定位。进一步明晰了大赛宗旨为“全国民族器乐赛事,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器乐的发展、加强民族音乐爱好者的交流、展示民族音乐表演者的风采。”
第二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扩大了类别、细分了乐器、降低了门槛。赛事设有吹打、弹拨、拉弦、原生态芦笙四类。每一类别中,分别又细分了笛子、箫、古琴、古筝、琵琶、二胡、马头琴、芦笙等多类乐器,可供选手参选。同时借助中国音协官方网站的大力宣传,集聚了全国上下几十所高校,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的参与,大大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国内知名的民族器乐专家们也纷纷加入到评委团队,投身到这次活动中来。评委团阵容变得强大,他们有著名二胡演奏家、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邓建栋,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扬琴演奏员崔静,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硕士生导师向思义等。
大赛期间,除了展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外,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伴随着第二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的举办,更增添了不少原生态的元素,把芦笙节搬上更大的舞台。
2012,“金芦笙”三岁
在第二届“金芦笙”民族器乐大赛期间,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到访千户苗寨西江,被聘为西江第一位“荣誉村民”。在凯里期间,徐沛东老师还身着一袭朴素的苗装来到黔东南电视台与黔东南广大观众“面对面”交流,畅谈此次黔东南之行的切身感受。
徐沛东认为,黔东南苗族同胞的现实生活幸福指数高于城市,“甚至高于北京”;黔东南蕴藏深远的文化背景,魅力无穷,文化遗产的保护值得推崇。
也许从那时起,“金芦笙”就与“徐沛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为此,他还欣然受聘担任黔东南州和凯里的文化顾问。“美丽黔东南,山美水美人更美;醉在黔东南,这块神圣的苗乡热土给艺术家带来丰富的想象,我还会再来的。”
第三届“金芦笙”,徐沛东果然如约踏着音符来了。
第三届“金芦笙”民族器乐大赛于2012年7月23至28日在凯里举办。期间,徐沛东在凯里全程指导大赛活动,我国九大音乐院校的优秀选手都参加了大赛。第三届“金芦笙”民族器乐大赛分为吹管类、拉弦类、弹拨类,以及苗族特有乐器芦笙四类。前三类分A、B两组,吹管类和拉弦类每组30人,弹拨类每组40人。
依托黔东南地区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凯里市在连续举办两届“金芦笙”大赛,获得了越来越多认可后,开始通过积极搭建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力图探索出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并建立起文化发展品牌。
7月23日,上千名市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凯里市具有地标意义的万博广场,等待比赛开场。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与极具地方韵味的民歌交相辉映,或站或坐的观众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7月28日,芦笙类决赛在黔东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几天里静坐品评的评委们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或录像,并小声地交谈,发出会心的笑声。“芦笙比赛新鲜,有意思,太震撼了!”比赛结束后,大赛评委之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说。王中山认为,对很多学生而言,能通过“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为将来更大的发展找到出口。
7月28日晚,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闪亮登场。在海内外享有极具盛誉的国家级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和著名的音乐家王华、宋扬、霍晓君、崔静、单威伟等为凯里人民献上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音乐盛宴。《山水间》、《走马灯》、《白帆》、《牧羊曲》、《火车进侗乡》等节目的演奏将音乐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整个会场时时响起雷鸣般阵阵掌声。
7月29日晚上,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凯里)演奏会在凯里市行政中心中央大会场隆重举行。演出一开始,著名二胡演奏家、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邓建栋将《洪湖主题随想曲》、《二泉映月》献给观众。邓建栋的演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柔美里含浑厚、纤细中显奔放,现场不时地响起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教授,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吴玉霞教授,著名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刘英教授闪亮登场。名家们演奏了脍炙人口的《临安遗恨》、《天鹅》、《百鸟朝凤》等曲目,整台演奏会高潮迭起。
大赛期间,还同步举办“凯里民族文化活动周”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如“黔东南少数民族歌舞荟萃展演”、“民族器乐进社区文艺演出”、“民族器乐演奏名家与凯里青少年民族器乐爱好者教学互动”、“我与大师同游苗乡侗寨”中学生民族器乐夏令营、“原创歌曲演唱会”、“中国音协普通高校音乐联盟民族器乐教学论坛”、“大师讲座”等活动,并邀请了以徐沛东为团长的中国音协采风团赴黔东南采风,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歌曲,在中国民乐界引起良好反响。
比赛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李云涛也来到凯里。他表示,黔东南民风淳朴,文化保存良好,将会很好地激发前来采风的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此次活动对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意义重大,也能让外面的人更多地了解黔东南,了解贵州。”
与往届不同,第三届“金芦笙”还开通了凯里金芦笙网站和微博平台,对赛事和期间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进行全方位图文、视频播报,让“金芦笙”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搭上驶向世界资讯平台的快车,让世界第一时间感受到“金芦笙”带来的文化震撼。“中央民族乐团微博”、“中国歌剧舞剧院管弦乐团”、“二泉使者--邓建栋”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名家、团体和音乐爱好者,通过微博互动“金芦笙”,进一步缩短了“金芦笙”与世界的距离。
“金芦笙”今年四岁
为提升“金芦笙”器乐大赛这一品牌,2012年9月17日,凯里市委政府正式向中国音协去函,希望将大赛升格为中国音协主办。中国音协于2012年12月13日复函,同意从第四届开始,将大赛主办单位升格为中国音协,并将凯里作为大赛主办地。
第四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将于2013年9月23—28日在凯里举行。特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等担任顾问。
第四届“金芦笙”除了国家级音乐赛事带来的精彩角逐外,还搭建了与各民族的音乐交流舞台。“重在交流”。第四届“金芦笙”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队伍与黔东南特色器乐同台交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将给民族音乐爱好者讲授《歌曲创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硕士生导师、教授李光华作《从点与线的审美角度谈琵琶演奏法》专题讲座,为民族器乐爱好者搭建一个难得的教学互动平台。著名专家学者在凯里对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就如何促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器乐传承和发展形成“凯里共识”。此外,部分“洋乐团”和大赛参赛选手将走进社区,与基层文艺爱好者“零距离”演出,搭建与社区群众互动和交流的平台。部分大师、名家还将走进课堂,现场指导、点拨。
继续创新完善面向世界的网络宣传平台,把宣传重点转向境外、国外媒体,进一步扩大加强网络互动,将赛事与“金芦笙”文化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打造包装“金芦笙”的民族性、文化性和世界性,将听众们引领进入一场独具民族特色的国际性的器乐“大合唱”。
“金芦笙”越奏越响亮
四年了。“金芦笙”不负众望。
从第一届的吹管乐单个类别,到第三届的吹管类、弹拨类、拉弦类、民族芦笙类四个类别,再到第四届的三个类别,赛事布局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从第一届的1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到第三届的546名选手报名参赛,再到第四届的 612名选手报名参赛,参赛人数逐年上升。经过4年的发展, “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也逐渐升温,而伴随着“金芦笙”越奏越响亮的旋律,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它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从2010年大赛落户凯里,到2013年第四届大赛即将拉开帷幕,“金芦笙”走过了4年。四年中,“金芦笙”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的锻造、提炼、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开放的、群众喜爱的国家级音乐赛事品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长期坚持下去,‘金芦笙’必将成为凯里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谈及“金芦笙”,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李云涛充满了自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凯里市举办‘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暨民族文化活动周体现了民族音乐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完美融合,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举办全国高端的器乐大赛,使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延伸与扩展,通过音乐平台的搭建,更加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交流与沟通,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去年应邀出席第三届“金芦笙”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说。徐沛东认为“要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约凯里,聆听世界的音乐”。在这个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民族音乐共融的舞台上,“芦笙之乡”再次奏响这首独具特色的国际民族“交响诗”。这支闪耀着民族文化光芒的“金芦笙”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