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整理、推广,不但在汉民族地区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江浙等等异彩纷呈的传统演奏流派,还影响和派生出伽倻琴、雅托噶等少数民族乐器,出现了不少彪炳乐坛的筝乐大师,传播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脍炙人口的乐曲,而且在很早便已传至日本、朝鲜、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在那里生根发展,长盛不衰。
当前,“古筝热”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教与学的问题。可能由于参与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曲目制订和相关工作,因此我们接到许多这方面的来信和来电,尤其是全国考级规定曲目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相关知识大家更是急于了解,希望能就此给予解答。下面选摘的《古筝教学笔记》,是几年来应邀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的《打开音乐之门——中山‘谈’筝》系列音乐会中使用的部分讲稿和教学笔记,应《乐器》杂志要求整理出来在此发表,希望对这些古筝学习者和筝友们有所帮助(谱例请参照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主编的《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
九、《南泥湾》
《南泥湾》是根据著名音乐家马可先生1943年在延安创作的同名歌曲编写的一首古筝小品。音乐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优美抒情,具有舞蹈性。乐曲自始至终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是对英雄们的一曲赞歌。此曲结构短小,乐思简单,寥寥数句就勾勒出陕北大地军民同欢、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
改编成筝曲后,有两个特别的运指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强拍以中指“勾”的手法处理,以此调整指序的“顺”、“逆”关系。比如第二行第l小节强拍上的“勾托勾”的交替使用,避免了重复用指,化“逆”为“顺”;其二,“连勾”和“连托”的巧妙搭配,不但在音响上听起来新颖别致,而且高低音的交替出现还构成了简单的二部轮唱效果,别有一番新意。比如第三行第3、4、5、6小节,就是这样的指序编排。
单指连续用指,除非是刮奏,一般在节奏内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多指的交替演奏在正常的节奏进行中突然转变成单指的连续用指,很容易造成重心上的失衡,就象我们双脚在快速的奔跑中突然转成单脚的蹦跳一样,极易因失衡而摔倒。因此我们对待“连托”或“连勾”、“连抹”这样的技巧,不可等闲视之,在练习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仅仅是准确用指即可,也要注意合理用力。尤其是“连勾”、“连抹”交替使用的时候更是如此。要学会运用惯性和对称的合理转换,指力和臂力的协调配合,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