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网
古筝曲谱
  • 全部
  • 新闻
  • 视频
  • 论文
  • 专辑
  • 古筝曲
  • 演奏者
  • 古筝曲谱
  • 古筝商品

热门关键词:敦煌古筝鼎韵古筝宋心馨渔舟唱晚

TOP

关于古筝大师们的典范及生平介紹
2013-08-09 16:01:50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58次 评论:0
分享到: 
罗九香 --客家筝派代表


罗九香,广东省大埔县人。1902年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1978年6月9日因肺病抢救无效在家乡逝世,终年76岁。著名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擅长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其使用的乐谱多为源自黄河、汉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故有“大古元音”遗韵之誉。为此,罗九香常以“儒家乐派”自诩,在广东潮(汕)梅(县)及东南亚一带地区享有极高声望。民间有“南派筝王”、“客家筝代表”之美称。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常往返广州、汕头、大埔之间,见识较广,十分重视教育,为大埔县日新学校董事。生有五男四女。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1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受其父影响,九香也很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注意培养年轻一代。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九香提出女孩子应享受与男孩子一样的教育权利的主张。他带头把最小的妹妹罗秀华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的子侄中,曾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时,九香劝其父母: “即使变卖祖产也要让孩子念书。”


    在乡间任教的两年间,九香常绐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他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积极支持学校的文娱活动,亲自参加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的演出;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与其以后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说期罗九香学筝及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确实有些偶然。21岁那年,即1923年,还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先生(名字不详),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罗九香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次年,即1924年,他在广东增涉工业专门学校修业完毕,赋闲在家。1925年,他又师随有“乐圣” 之誉的广东汉乐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这段时间,罗九香常常与何育斋及其门生饶托生(笛)、饶碧初(琵琶)、饶从举(扬琴)、饶淑枢(提胡)、罗及时(箫)、饶竞雄(筝)、何少卿(筝)、何九成筝)等进行“和弦子”(演奏)活动。演出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博采众芳t汇通集成,作有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中的乐曲。1930年春,何育斋在广州创设“潮梅音乐社”,时正值罗九香在广州任广东省则政厅第五科办事员,也常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长时间的音乐磨炼,使罗九香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派的继承人、传人和名师。


    自从步入民间音乐的门槛,罗九香走上了另一条崭新而曲折的道路。从三十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而对有经济收入的文职工作却不在乎。这个阶段,他先后做过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市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经费庶务员、省禁烟局三等文书、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总务科文书、省实业公司秘书处文书等职。这些职务的任期都很短,长者一年半载,短者二、三个月。工作交接不上,失业在家也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罗九香还是没间断他的音乐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由于音乐的纽带,他不仅认识了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外,还结识了一些军政要人。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需官的罗拔元在广州有一幢别墅。他专门请一些音乐家到家里“和弦子” ,生活由他供养。有文化、懂音乐、见识广、交际多,提高了罗九香的社会地位,使他在1945年被家乡指定为代表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的县参议员,任期一年。


    罗九香的前半生主要是从事民间音乐业余活动。他赖以生活的文职工作是不稳定的,因而生活条件也是不保障的,有时甚至是潦倒的。但他为人清高,从不求助他人。真正使他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是建国以后的事。


    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梅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 )任筝、三弦演奏员,这是他从事音乐的又一转折点。1956年,他与饶从举、饶淑枢共三人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了客家音乐。这次的演出,影响十分深远,对罗九香鼓舞甚大。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广东仍保存着中州汉皋古乐这一优秀乐种,同时也确立了罗九香在客家音乐中的地位,使他于l959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古筝,荣登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席,走上专业教学的道路。1960年10月,调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任古筝专业教师,直至1978年逝世。1961年,他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先生一起,代表广州音专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探讨古筝的教学问题,再一次确立了罗九香在全国筝界中的地位。


    广东汉乐是由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民南迁时带入广东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地方乐种,也称“客家音乐”、“外江音乐”。它既具有地区性的风格特点,同时保留了“大古元音”古雅’纯朴的风韵。罗九香在古筝演奏艺术上对这个风韵有着刻意的追求。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他把年轻时学来的“太极”、“八卦”运气规律运用在演奏上。他使用的“玳瑁”义甲,长而厚,用小关节弹弦,音色纯真圆润。他那一触即颤的按颤功夫,变化莫测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铿锵有力的发音功底,使音乐表现细腻含蓄,情感出神入化,从而使他的演奏具备了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鲜明风格。


    罗九香十分喜爱演奏68板软线乐曲,如《出水莲》 、《崖山哀》、《杜宇珈》、《昭君怨》等民间称为“四大软” 。在硬线调谱中,则擅长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大八板》、《琵琶词》等。平时,罗九香常以其心境如何来决定演奏什么乐曲。如稀客来访,多弹《千里缘》、《怀古》,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常弹《杜宇魂》、《昭君怨》以自慰;见到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他的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所谓是: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他不善言辞,往往集情感于筝乐与书法之中。他的书法,远近闻名,擅用行草书写唐宋诗词。他家乡的大院门楼横匾上有“记述文明”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的手笔。


    罗九香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巳。然每逢弹筝,咳声即止。演奏完毕,微有喘息,汗沁脊背,可见他运气于演奏上所产生的效力。他要求学生学琴应学会运用气息,才能处理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关系,使乐曲情感深化。他反对“形似” ,提倡“神似”。认为弹筝是人的感情的一种抒发,乐音应随情而发。硬性的模仿,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只会使音乐枯燥乏味,失去感染力。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与内涵。他强调读谱的重要性。读谱宛如朗诵诗词,有板有眼,有句有节,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只要把谱熟记心中,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循环反复,就能逐步“悟”出“神韵”来。教学中,他常用三弦、椰胡给学生领奏,通过“和弦子” ,启发学生掌握音乐风格,体会乐曲的韵味。他不主张学生记他的演奏谱。他说:演奏谱充其量只能记出演奏者彼时彼地心境里发出来的心声,是一种僵死的东西。音乐是有感情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演奏者所表现的乐思不尽相同,演奏谱反映不出这个特征。


    罗九香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比如《出水莲》这首乐曲,民间演奏只是作为软线调谱的起板(即引子,前奏)副调,本身“没独立意义”;也有人释其“忧国忧民” ,或“孤芳自赏”,或“睹物伤时”等等,罗九香则有不同理解。认为:“莲”是君子之花,英姿艳嫩,然“可达观而不可亵玩”;它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乐曲应体现这个中心思想,给人以洁身自爱,持强不息的哲理性启示。他对乐曲起句的处理,一反过去那种委婉缠绵、优柔动听的弹法,而改以动感强烈的连续切分节奏、突出“软线”调式音“4”,并辅以一按即颤的密颤弹奏,以愤慨的情绪表现出“莲”对“污泥浊水”的鄙视,显现出倔强的气质,展示主题。又如《崖山哀》,这是一首哀悼南宋末帝在广东新会殉难的传统乐曲。民间演奏多与《大八版》中板连套。然罗九香却选择《将军令》中板连套,两曲分两个调弹;弹《崖》曲时用“1’音代“4” ;弹《将》曲时回到原调,使两曲产生四度转调的演奏效果。这在民间传统演奏中是绝无仅有的。罗九香在解释为何接《将军令》中板时说:《将》曲曲调雄壮有力,连套后可增强《崖》曲的壮烈气氛。《崖》曲不应只是“哀”字,它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之英魂。在演奏手法上,罗九香还善于吸取其他乐派的演奏手法来充实自己。比如,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轮音来丰富客家筝传统八度轮音的技法;他吸收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来增加力度和气势;他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和音的方法,丰富和声效果。他还十分推崇古琴艺术。他是著名岭南琴派古琴大师扬新伦先生的挚友,在古筝中也常揉合古琴韵味。除他自己外,还鼓励学生采用传统乐曲素材改编为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法,提高演奏水平;他还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以充实自己,提高艺术修养。罗九香虽以“大古元音”遗韵传人, “儒家乐派正统”自诩,但他的思想并不是保守的。他认为对待民族音乐的正韵要继承精华,才能谈到发展。音乐的发展是必然的,继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他一生培养的学生有数十人,其中有些已成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副教授,讲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史兆元、李婉芬,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陈安华、饶宁新,广西艺术学院的林坚等。还有一批从事专业演奏和研究工作的学生,使罗九香的古筝艺术得以继承下来,亚广为传播。罗九香还有一大批音响资料,如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就有:筝独奏《出水莲》 (M-2300甲),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3-1328乙)、《玉连环>(03-1679甲)、《昭君怨》(03-1679乙) 等。此外,全国多家音乐院校、电台、研究机构均保留有罗九香不同时期的古筝独奏录音。近十年来,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经他学生整理出版;由他不同学生演奏,不同公司出版的客家筝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流传海内外,影响广泛。罗九香“承秦筝正统,传大古遗音”的古筝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罗九香大师的贡献是巨大的。 

周延甲--秦筝教育家、演奏家

 周延甲 (1934年6月一)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闻喜人,汉族,大学专科,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1953年考入西安音专(今西安音乐学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筝,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编订了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曲目。撰文倡导和奋力实践“秦筝归秦”活动。先后发表论文《榆林古筝考查报告》(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十多篇,并主编《秦筝》杂志。创作并演奏合带《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筝曲,赴香港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筝坛宗师曹正教授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业绩被收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音乐家传记》等。
 

郭鹰--广东潮阳人,潮洲筝代表

    郭鹰十三岁始学习潮州音乐习拉冇弦(椰胡)、十六岁学弹秦筝,筝专业是从邻乡私塾老师庄以莅先生所学,二十一岁到上海谋生,二十三岁进大舞台当职员后,才有条件定制了一架潮汕式的小型筝自行操缦恢复昔日所学,并参加在上海潮州人所组织的“新潮丝竹会”的业余音乐生活。1951年正式参加上海乐团,任专职独奏演员的同时,兼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师,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张燕等都出于郭鹰门下。

    郭鹰擅长的潮筝名曲有《寒鸦戏水》(中国唱片-5O年代录制)、《过江龙》、《一点金》、《闺怨》、《平沙落雁》、《农家乐》(郭鹰曲)等.
 

李炜 --古筝演奏家、作曲家 

李炜不止在演奏的技术上,将古筝的特性发挥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更难得在古筝的作曲上也有完美表现。--加拿大《世界日报》

      李炜--当代著名中国古筝演奏家、作曲家。以“细腻”、“新颖”、“潇洒”的现代浪漫派演奏风格著称,是一位集古典南北派,现代创新派和流行音乐于一身的古筝全面专业人才。李炜曾在新加坡、香港、加拿大举行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并于2004年3月举行广东之旅古筝演奏签名会;他出版了九十多辑古筝独奏唱片;李炜被誉为“柔情筝王”,开创一古筝与电声乐器结合演奏流行音乐的先河;以地道的传统岭南筝风被誉为“岭南筝派具实力的继承人”。

 

吴莉 --古筝演奏家、作曲家 

      吴莉,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国内古筝大赛双料金奖得主。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6岁随陈灵芝副教授习筝。1989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师从海木兰副教授。199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本科,师从周望副教授。1999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萌教授。2000年荣获台湾"千禧国际古筝独奏大赛"第一名。2001年荣获"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古筝青年专业组"北京赛区金奖、全国总决赛金奖。并为国家首届"中华民族基金奖"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曾授予其学院最高奖励"傅成贤纪念奖",以表彰其突出成绩。2002年7月,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近年来最好专业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论文《让技术在音乐中飞驰--王中山古筝艺术特征研究》得到专家很高评价,并在《中国古筝》创刊号发表。随后进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执教。
      作为活跃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吴莉成功举办和参加了多场古筝音乐会。例如,作为中国古筝演奏家杰出代表,在2002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专场音乐会"。2002年5月,在北京举办"吴莉古筝独奏音乐会",首演作曲家专为其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体验》,并首创"古筝单手弹按"演奏技术,在中国民族音乐界引起很大反响。2003年11月,受意大利著名国际民族音乐交流组织Folkclub·Ethnosuoni邀请,在意大利成功举办"吴莉古筝·古琴独奏音乐会",成为第一位在意大利举办古筝·古琴专场音乐会的中国演奏家。意大利评论界如此评价:"她的双手宛如蝴蝶的翅膀,在琴弦中舞动,奏出美妙无比的中国之声……"。
      此外,吴莉亦在北京,香港、台湾、法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和参加多场中国民乐音乐会,如"中国民乐经典音乐会","中国民族器乐经典音乐会","中华雅乐组名曲音乐会","敦煌·金奖之夜--李萌、王中山学生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小组赴马来西亚专场音乐会","琴萧埙筝古典名曲音乐会"等。同时,迄今为止多次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电视台的邀请,录制古筝独奏节目,并受邀担任《天下无双》等多部电影音乐的古筝独奏。迄今,诸如中国《华夏时报》、《中国音乐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日报》,意大利著名的《七日报》、《都灵SISTEMAMUSICA月刊》,法国国家电视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洋商报》、《THE MALAY MAIL》、《光明日报》,台湾《人间福报》等诸多国内外媒体均对吴莉及相关音乐会进行了专访或报道。
      除作为杰出的青年演奏家,吴莉同时又是古筝教育及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广者。2000年初,作为中国古筝演奏家代表之一,录制《中国筝曲经典》VCD。2001年8月,举办"古筝专家夏令营"。2002年10月,在广州举办"古筝名曲讲座"。2003年3月,在惠州举办"古筝演奏法及名曲赏析"。7月,在沈阳举办"中国经典筝曲讲座"。10月,在广州举办"吴莉筝友见面会"。11月,在意大利录制《吴莉古筝·古琴独奏衾只帷废殖“鍯D。12月,录制《层层水澜·吴莉古筝独奏专辑》。这些活动都体现出吴莉致力于积极推广中国古筝艺术的不懈追求。

 

葛梅君

青年古箏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民革黨員。現為寧波市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古箏獨奏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員、寧波市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寧波市民樂學會副會長。

“二十一弦是我的一根根血脉,指尖下流淌出的是我的心声。在清风明月的意境中我常常进入人音交融、乐我两忘的境界。”——葛梅君自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筝曲《草魂咏》,拟人化地讴歌了小草朴实无华、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也正是葛梅君追求艺术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她负笈求艺,坐轮船、挤火车,“十年磨一剑”。

            在宁波音乐界,古筝曾是一块“处女地”,葛梅君是最早将古筝艺术发扬光大的先行者。在艺术上,她特别能吃苦好学,多年负笈求艺,技艺日趋完美,曾获得省音乐舞蹈节演奏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同时,她在宁波带动了一股“古筝热”———目前在民族乐器的人气指数上,古筝的地位仅次于二胡,成为很多音乐爱好者魂牵梦萦的一种选择。因此有人为她送上“甬上第一筝人”的美誉。对此,葛梅君笑着婉言拒绝。她说,我和古筝有着不解之缘,我只是做着自己爱做的事。艺术的道路没有止境,我会坚持走下去。

    “草魂咏”:负笈求艺走四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筝曲《草魂咏》,讴歌了小草朴实无华的精神,其实也道出了葛梅君的心境。

    葛梅君出身于工人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受了爱好音乐的舅舅、妈妈等人的影响,梅君从小就酷爱音乐,8岁时就开始学习扬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1976年,在孝闻街小学读书的葛梅君被红旗街小学(现苍水街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郑明芳相中,将其特招进红旗街小学的文艺队,从此小梅君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市里的各类文艺活动中,成为一名文艺小骨干。

    别看小梅君人长得娇小,但她人小志坚,为了学琴特别肯吃苦。每星期她坚持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镇海一位专业老师那里学琴。由于坐汽车会晕车,她爸爸就用自行车带她去。路上要骑一个多小时,坐在自行车横档上的小梅君的腿早就麻木了,但一下车,小梅君就专心学琴,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1980年,宁波地区越剧团招生。小梅君当时只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演奏水平而参加了考试,没想到一眼就被考官相中,并破格录取。于是,年仅13岁的小梅君成了当时地区越剧团年龄最小的演员。

    1985年是葛梅君艺术人生出现重要转折的一年。有一天,团里的领导问她想不想学古筝。对于一直弹扬琴的葛梅君来说,20岁要另起炉灶确实是一个挑战,而且宁波还没有古筝老师,必须要去外地拜师学艺。但葛梅君爽快地答应了,她说:“扬琴比较热情奔放,古筝则典雅舒展,后者更符合我的性格,我对古筝可谓心仪已久。”

    要学琴,必须去上海,因为那里有名师。为了省钱,葛梅君常常坐上宁波至上海的夜航船,并随身带上1.63米、比身高还高的古筝,到上海已是第二天清晨,她又带上古筝直奔学堂。在上海求艺期间,葛梅君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招待所,每天四五元的住宿费,一住就是半个月。“琴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葛梅君总是起得特别早,为了不影响室友的休息,她就用一层绒布将琴弦蒙起来,默默地苦练指法,常常练到深夜。这段苦学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葛梅君的脑海里,她颇有感触地说:“我是20岁才开始学古筝,当时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有勤奋再勤奋,才可能追上别人。渐渐便有了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的感受。”多年的勤学苦练加上名师的指点,葛梅君的古筝琴艺有了很快的提高。

    “枫桥夜泊”:寻找艺术的港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诗名篇《枫桥夜泊》的意境是葛梅君非常喜爱的。

    随着演奏技艺的日益精湛,葛梅君开始尝试作曲。她将宁波传统的音乐素材“马灯调”大胆改编,使她的古筝艺术融入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艺术上,葛梅君是永不知足的。多年来,她自费往返于上海、南京、北京、扬州之间,以筝会友,切磋技艺。后来她拜师于著名作曲家、《梁祝》的曲作者何占豪门下,学习作曲。《枫桥夜泊》是葛梅君比较成功的作品,在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节(专业组)中获得了创作二等奖、演奏一等奖。在此曲的创作中,葛梅君大胆运用了唐乐中变徵、变宫等变化音,营造出了类似钟声的“怪音”,与唐诗韵味契合。而且她强调“音乐的视觉化”,在乐曲引子和结尾部分,葛梅君用右手由低至高来回拨弹,弱收,形象地描绘一群飞鸟渐行渐远的场景;乐曲高潮点,用了三个八度的连续扫摇,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奋进。正是这些“神来之笔”,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演奏和作曲是艺术工作者的两翼,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更高层面的艺术境界。”多年来,葛梅君一直在苦苦寻找着更为辉煌的艺术港湾。她创作了不少古筝曲,有的大胆改编,有的全新演绎。在宁波传统音乐瑰宝的挖掘方面,她也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古筝曲《三江春晓》她以宁波马灯调为素材加以变奏润泽,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甬城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此曲曾获“浙江省新作品优秀创作奖”。

    “高山流水”:以筝会友知音多

    “伯牙操琴遇知音”,《高山流水》自古脍炙人口。多年来,葛梅君以筝会友,不仅结识了一批国内古筝界的名师,而且在宁波带动了一股“古筝热”,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古筝倾心倾情。

    熟识葛梅君的朋友都知道,她为人质朴真诚,嘴上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内心对待艺术对待人生非常诚恳、踏实。多年来的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她的艺术风格,她的演奏技法娴熟自如、音色空灵秀美,音乐表现纯真传神、激情奔放,有人用“清风明月”来形容她的艺术风范。

    她曾师从“上海电影乐团”魏宏宁、“上海音乐学院”筝家王蔚、“上海民族乐团”潘妙兴、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门下,并得到了国内各大筝家代表郭鹰、赵登山、项斯华、焦金海、王中山的指点,结识了一大批良师益友,这为她的艺术成长带来丰沛的音乐源泉。

    近年来,宁波音乐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古筝热”,其中葛梅君贡献不小。葛梅君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已经崭露头角,在全国级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省民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市区级的奖项不胜枚举。1996年,葛梅君还荣获了“全国优秀辅导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着一帮娃娃琴童正在茁壮成长,古筝艺术后继有人,葛梅君欣慰地笑了.

 

 

 

 

 

 

 

 

Tags:古筝大师演奏家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上一篇弹古筝应养成一下16个好习惯 下一篇关于古筝大师项斯华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古筝课程

手机打开微信扫描 古筝网微信公众号